夏天这些“避暑方法”会引发心梗、猝死,很多人天天做,知道后快改!最近很多地方都开启了高温模式,气温天天都在30℃以上,大清早出门刚走几步就浑身汗淋淋的。 这气温一高起来体表血管舒张,血压就会相对降低,这样看,夏天应该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比较友好的季节。 但现实情况刚好相反!高温天气可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一不小心,就会让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面临“生死考验”! 01 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体皮下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比平时增加3~5倍,心脏负担在无形中加重。 还有高温导致人体大量出汗,血浓度增加,再加上湿度太大,空气含氧量低,很容易造成心烦意乱和胸闷气短,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这样说可能不是特别直观,我们可以从数据上来看看“高温”对心脑血管的杀伤力: ➤ 有流行病学证据表明,气温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当平均气温超过29.0℃时,对死亡风险的影响迅速而短暂,当天就会立刻显现。 ➤ 当气温高于32℃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会增加60%,并且随着气温的升高,危险值继续升高。 ➤ 临床数据显示,除了2~12月冬季外,每年的6~8月,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高峰。 所以,除了特殊情况以外,我们要避免长时间处于室外高温环境内,对于血管更加脆弱的中老年人来说,更应如此。 02 1、心脑血管堵塞或缺血 夏天新陈代谢速度加快,血液流动速度也升高,进而增加心脏负担。 炎热夏季出汗较多,体表水分随着汗液流失,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血液粘稠度会增加,血液流通速度会降低,这样就容易出现血栓,诱发心脑血管堵塞或器官缺血。 图源于视觉中国 2、心脏病或脑卒中 在温度和湿度都很高的环境中(就好比汗蒸房),空气含氧量低,本就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易出现脑卒中或心脏病发作。 3、脑梗塞或心绞痛 炎热的天气容易让人心情烦躁,睡眠有时也会受到影响,这种种不舒适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血压升高,血压的突然升高会增加患脑梗塞和心绞痛风险,严重甚至引起猝死。 03 高温天气下的心脑血管本就面临着重重考验,而我们的有些小习惯却在不经意中给它增加压力。 1、猛回头 很多人觉得猛回头这个动作只会伤到颈椎,其实,更可怕的是猛地回头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颈部动脉是到大脑的重要供血通道,猛地回头,容易使颈动脉中的斑块脱落,堵塞血管,让大脑缺氧。 轻者可能只是头晕头痛,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失聪、口齿不清、瘫痪等中风症状。 老年人要格外小心,曾有研究表明,70~90岁人群中,60%的人存在颈动脉斑块,更要避免这种有安全隐患的动作。 2、冷水澡 大汗淋漓的回家,觉得冲个冷水澡更舒服,这种行为一定别有。 在高温天气下,身体全身血管处于舒张状态,此时如果突然遇冷,容易导致脑血管收缩痉挛,严重时会出现颅内出血。 太热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坐着晾一晾,等感觉稍微舒缓一些的时候再去洗个温水澡。 3、猛喝水 夏季是要补充水分,但不提倡猛地大口喝水,喝水太快,水分快速进入血液,血容量增加的同时也会增加心脏负担,容易出现胸闷气短的情况。 对于本就有心脏病的患者而言,还容易诱发心梗。 夏季喝水记得要少量多次,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去喝水,最好养成定时喝水的好习惯。 7个好习惯给血管解解压 ✔ 1、清晨早起一杯水(小口慢饮),有利于稀释血液,降低血管粘稠度。 ✔ 2、每天午睡30分钟,有利于血压、心率的稳定。 ✔ 3、每天锻炼30~60分钟,锻炼强度要适当,傍晚比早晨锻炼更适合心脑血管患者。 ✔ 4、夏季饮食宜清淡,饭菜不宜过咸,吃饭只吃七分饱,也可减轻心脏负担。 ✔ 5、空调温度别太低,室内外温差控制在5~7℃,温差太大,频繁出入时血压波动会更频繁。 ✔ 6、调整好情绪,情绪波动太大会使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这也是引发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线。 ✔ 7、三高患者要定期检测各项身体指标,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降低患病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