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创网——健康生活新方式
新闻详情

10多种癌症的发生,都只因为一个字!

文章附图

文章转载自搜狐新闻《有一说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吃得太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健康问题,每年死于肥胖的人,已经远超过饿死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1/3的成年人都超重或肥胖。中国是世界上肥胖人口增加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1985年开始,儿童和成人肥胖比例几乎是直线上升。


肥胖会带来各种健康问题,包括癌症。超重和肥胖是非常明确的患癌风险,也是最广谱的致癌风险之一;至少有十多种癌症都与之相关,包括乳腺癌,肾癌,肝癌,胰腺癌,胃癌等。目前45岁以下年轻人中的结直肠癌飙升,愈发严重的肥胖被认为是最重要因素之一。


坊间流传说吃甜食会增加癌症,这句话并不是很严谨。摄入适量的糖本身并没有风险,但吃太多甜食确实会增加风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可能让人长胖(公众号:MCJK2021)。



欧美肥胖问题出现更早,更严重,因此他们围绕肥胖和健康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


他们数据显示,和普通人相比,超重或肥胖的人很多肿瘤发病概率都显著提高了。比如,得肝癌概率是200%(两倍),肾癌概率是200%,食管癌概率是200%,胃癌概率是200%,胰腺癌概率是150%,结直肠癌概率是130%,等等。


中国也类似。据最新研究,中国肝癌中男性10%,女性13%都是由于超重导致的。


城市越发达,肥胖导致的癌症比例越高。比如北京女性中,25%的乳腺癌,19%的肾癌,11%的甲状腺癌,都和超重有关。


01

肥胖为什么会增加癌症风险呢?


答案并不简单,经过很多年研究,科学家们提出了几个潜在的生物学机理。


其中最被广泛接受的一个理论,是“慢性炎症理论”。肥胖的人,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慢性炎症。


发炎本身是正常生理现象,是组织受伤以后修复的必要过程。受伤的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等化学信号,吸引免疫细胞过来。免疫细胞来了以后,一方面清理破损细胞,另一方面刺激细胞分裂生长,来填补空缺。


正常情况下,组织一旦修复完,炎症过程就结束了。但有些时候,明明没有组织受伤,炎症却一直存在,这就是慢性炎症。它背后的可能性很多,有时候是持续的细菌病毒感染,有时候是免疫细胞攻击正常组织,有时候是肥胖带来的系统失衡(公众号:MCJK2021)。



很多研究都证明,慢性炎症会显著增加患癌风险。一方面,这个过程中,组织被反复破坏,同时不断有细胞被刺激分裂生长,这会大大增加DNA突变概率。另一方面,有些免疫细胞还能直接刺激癌细胞生长。


有慢性肠炎的人,更容易得结直肠癌;

有慢性肝炎的人,更容易得肝癌;

有慢性胃炎的人,更容易得胃癌;

等等……


反过来,如果控制慢性炎症,有可能降低癌症发病率。


在一些人群中,消炎药阿司匹林被证明能降低结直肠癌风险,尤其是携带遗传基因风险的。在著名的代号为CAPP2的临床试验中,林奇综合征患者(携带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如果坚持服用高剂量阿司匹林两年,患结直肠癌相对风险下降了60%以上!背后的机理之一,可能就是降低慢性炎症。



“慢性炎症理论”只是一方面,肥胖导致癌症还有别的原因。


比如过量的雌激素。


脂肪组织能够产生雌激素,因此肥胖的人体内雌激素含量是比较高的。这有可能增加乳腺癌、卵巢癌等妇科肿瘤的风险。


又比如过量的胰岛素和相关生长因子。


肥胖可能导致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效果被减弱,出现所谓的“胰岛素抵抗”。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会导致体内分泌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胰岛素和相关激素,包括“促生长因子(IGF-1)”。很多癌细胞表面都有胰岛素受体,如果结合胰岛素或促生长因子,可能刺激癌细胞生长。


除了上面这些原因,脂肪组织还直接影响其它很多激素的分泌和平衡,比如瘦素,脂联素等,而这些激素和其它细胞生长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长期失衡都可以影响肿瘤发生。


02

除了患癌风险,肥胖还会影响癌症治疗效果


肥胖可能会影响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对于女性,超重会增加乳腺癌康复者出现淋巴水肿的风险。对于男性,超重会增加前列腺癌手术后失禁的风险。


肥胖可能增加肿瘤复发的风险。


有大型临床研究显示,对于2或3期的直肠癌,超重的患者,尤其是男性患者,手术后局部复发风险更高。


肥胖可能增加因癌症去世的风险。


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相对正常体重的而言,严重肥胖的一组死亡风险增加了50%(公众号:MCJK2021)!



总而言之,超重和肥胖是明确的广谱患癌风险因素,也是影响癌症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越胖风险越高,大家一定要控制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量,至少不要持续增重。


除了少吃,还能咋办呢?


动起来!


小编以前写过,锻炼是明确的广谱防癌手段,能显著降低十多种癌症的风险,比任何保健品都有用,也比任何抗癌食物都有用。



400-151-1168
版权声明